Skip to content

196,我的最后一篇每周分享。

image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起初,我是想跟大家分享冷知识的。

冷知识阶段汇总(第1期)
冷知识阶段汇总(第2期)
冷知识阶段汇总(第3期)

后来我发现可以分享的不止冷知识,还能夹杂一点个人看法,一些生活窍门,一些开怀段子,于是2019年4月19日那个星期五,我发了我的第一篇每周分享《每周分享第1期》,其实不过是把攒了一周的朋友圈放到了一起。

从一开始,我就对此满怀热情,并坚信这不会成为我的负担。将近4年,因为生病断更过一次,不过也是因为去年的工作性质,很少有自己的时间,缺少了汲取之后,渐渐也会觉得定期交作业变成了累赘。

知识本就没有穷尽,我分享到9[……]

继续阅读

当我看到“熊”这个字

熊这种动物为什么会被命名为“熊”呢?

我们为什么会用“熊熊”来形容大火呢?

你可以在此暂停思考一会会儿。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熟悉的动物猫、狗、猪、狼,以及鸡、鹅、鹤、鸦都带有物种对应的偏旁,而虎、鹿、羊、熊……这些是按照动物形象直接创造的象形字。

有趣的点在于,“熊”在最开始的时候写作“能”,并没有四点底。

在汉字里面,两点代表冰,三点代表水,四点代表火,“熊”字是什么时候和“火”扯上关系的呢?

上古华夏部落首领黄帝以“有熊”(河南新郑)为都城,所以黄帝也被称为“有熊氏”,史学家推测上古华夏存在对“熊”的图腾崇拜。

史料记载,大禹的爸爸鲧在死后“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5期

image
2015年11月21日 北京·故宫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学的新词

律转鸿钧,四序递迁。

科普和冷知识

方言和古代汉语

我在每周分享第183期对日照方言的发音做了一个不完全总结,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 zh、ch、sh 这种“卷舌音”处理成了“大舌头”,并且说这是日照人在发音上巧妙的偷懒。

其实我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日照人对平卷舌的处理,并不是把卷舌的普通话演变成了平舌的方言。这种发音方式其实源于古汉语的发音。最后,普通话采用了卷舌音zh、ch、sh,而日照人并没有转成普通话。

举个例子说,老沈阳人说话就是著名的大舌头,会把“沈[……]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4期

image
2017年4月3日 舟山·大青山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无题

2022年就要过去了,很多 App 也推出了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的年终总结。

豆瓣电影把华语最高分给了《爱情神话》。在我所知的2022年的华语电影中,我把第一颁给《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如果是院线电影,可以勉强给《人生大事》,从话题热度,也应是海青主演的那部不能说的电影,也轮不到《爱情神话》。

我怀念2014年,那年的华语电影属于文化人,有让哭到心窝子疼的《归来》、《亲爱的》,有大制作《智取威虎山》,有惊艳的《绣春刀》,有文艺的《白日焰火》,有娄烨的《推拿》,甚至有韩寒的[……]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3期

image
2022年12月24日 上海·迪士尼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最怕问初衷,幻梦成空。
年少立志三千里,踌躇百步无寸功。
转眼高堂皆白发,儿女蹒跚学堂中。
碎银几两催人老,心仍少,
皱纹悄然上眉中,
浮生醉酒回梦里,
青春人依旧,只叹时光太匆匆。

据说这篇激起70、80后中年人共鸣的诗词最近很火。网传出自班固《汉书》,造谣的人是一点文化也没有啊。

咱先不论汉朝有没有这种诗词曲赋的形式,这首词的措辞一看就是出自一个现代人的手笔。

“转眼高堂皆白发,儿女蹒跚学堂中。”如果你细心读过一点古文,就会发现,其实古代人很少提到“上有老下有小”的这[……]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2期

image
2022年12月11日 北京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无题

晚上和王美丽看《东北插班生》,哈哈哈。

一个转学到澳门的东北学生王虎,给自己东北的老同学说,这儿的女生说话都特别嗲,有七八个加号。

王美丽问我知不知道“加号”什么意思,她说糖尿病检测报告上用“加号”标注程度,东北人形容妹子甜、含糖量高,就说几个“加号”。

2000年的春晚小品《钟点工》里面,宋丹丹扮演一个上门“陪聊”的老太太,一按门铃,赵本山问谁呀,她说“张惠妹”。赵本山说“这小声儿挺甜啊,含糖量挺高啊,最起码四个加号”。

这一句和其他很多咒语一样的小品台词,在我成长的20多[……]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1期

image
2022年12月4日 金华·鸡鸣山公园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科普和冷知识

回车

键盘上的 Enter 键为什么叫做“回车”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老式打字机。使用老式打字机打字,按键按下的时候,通过杠杆连动撞针,撞针隔着色带敲击在纸上留下印迹。

image

不管是什么字母,撞针每次敲击的位置是不变的,为了能从左往右依次敲出文字,打印机上方固定纸张的部分会从右向左逐渐移动。

这个移动的部位叫做“carriage”,本意是马车,作为打印机部件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称为“字车”。一行字敲完,要重起一行,就要手动将字车推到右侧。后来在打印机上增加了一个做此操[……]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90期

image
本期封面来自新浪微博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PL

周三晚上我梦见了PL,我已经快20年没见过他了。

2000年,我还在念初中。初中最后一年重新分班,我和PL坐了同桌。

在分班前,我就知道这个风云人物PL,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过几次,是那种学校里外所有坏孩子都会给他几分薄面的“带头大哥”。做了同桌之后,我们居然发现彼此额外投缘,立马就成了好朋友。

PL比我聪明,也比我更调皮,经常搞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俩在大家午睡的时间坐在操场的看台上吃草莓,那袋草莓是PL刚刚翻墙出去在大集上买的,比起现在水果店精美包装盒里颗粒分[……]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89期

外地出差,日夜操劳。

老板开了一个pua会,表示了对当局的理解,治理一个国家很难,我们公司现在也很难。

我对时下现状和自身的处境也表示理解。但是理解不是混乱和能力匮乏的开托,也不是为在自己权利范围内最大限度为难别人的借口。

这周读到50年代港飘素锦的故事,讲的是某位故纸堆爱好者在地摊上看到一大扎旧书信,就买了下来。

这些信从1956年开始,至1976年止,是一位叫素锦的女人从香港寄往上海。笔者将这数十万字的书信整理成故事,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个普通的赴港市民平凡而波折、苦难而善良的二十年。

但是这个故事同书信一样,在1976年戛然而止,此后主人公的祸喜悲福就无从知晓了。

感兴趣的朋友[……]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88期

image
2018年12月21日 山梨·富士山下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有没有外星人

今年四月,美国权威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证实组成 DNA 和 RNA 的5种碱基全部在默奇森陨石上发现了。这颗陨石1969年9月坠落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默奇森地区。

DNA 和 RNA 是生命的组成单位,它们由5种碱基组成: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这些碱基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

陨石上发现所有碱基,为生命的”陨石起源说”增添了说服力。这种假说认为,地球生命来自于落到地面的陨石,它为地球带来了有机物。

19[……]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87期

image
2022年11月9日 北京·管控中王美丽探监送我的花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悉达多

王美丽拿给我一本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我发现不同的译本差异很大,像是读两本不同的书。我刚刚看了一小部分,摘录不同的译本如下: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上,在停泊于岸边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与他的朋友侨文达一同长大。
——杨玉功 译本

悉达多,俊美的婆罗门之子,年轻的鹰隼,在屋舍阴凉处,在河岸船旁的阳光中,在婆罗双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里,与他的好友,同为婆罗门之子的乔文达一道长大。
——姜乙 译本[……]

继续阅读

每周分享第186期

image
2021年10月8日 黔东南·西江苗寨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封面图片

去年十月去苗寨,在居民门口拍的一只小狗。这个地方的狗子很多,基本上都是这个品种,眼睛小小的。

无题

上周分享提出一个问题说“人类为什么要站起来”。

解放双手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站起来看得远。

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房子住,和其他动物一样生活在野地里,人类站起来就能够更早地发现有没有打不过的猛兽出现。

人为什么惧怕猛兽?这很简单,从躯体发育上看,人类处于一个中不溜的水平,很难通过肢体搏斗站上食物链的最顶端。

我最近在《人类简史》的开端部分,发现一个[……]

继续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