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 北京·故宫
- 音乐:漠河舞厅
碎片
好读书不求甚解
千万别听马云啊、柳传志啊,讲他们成功的案例。那都是文人帮他们编撰的,还有很多是自我想象的。要研究后面的规律,没有科学思维的指导,听了故事很开心,但学不到真正的道理。
——彭凯平
这段话突然让我想起十年前被疯抢的《乔布斯传》,十年,这本书应该被翻烂很多次了吧。有谁因为这本书的道理成为第二个乔布斯了吗?
我们会觉得一本书看过了,就相当于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事实上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看了个“热闹”,有些人只是看了个“寂寞”。
更有甚者,看过一本书,我们就自信地以为我们已经学到了其中的道理。
有句话叫“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时常有这样的感悟。读过一本书,觉得收获颇多,等到很久之后拾起重读,又发现先前看的时候毫无所获。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去“求甚解”,而是自身的知识和阅历不足以让我们领会书中道理。读了亦是白读。或许我们读了十本书,不及别人读一本书所收获的多。
这也无妨,同样有句话叫“笨鸟先飞”,十本比不上人家一本,那就读十一本嘛。可是书那么多,人一生也读不完多少。所以先不急着去读《马云传》,先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传世经典读了再说嘛。读书不在多,但多一本有多一本的收获。即便一辈子也赶不上别人,就干脆不要想着跟别人比,无论读书,任何事都是,先跟自己比嘛。
针对同一个真理,不同的书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讲,等读到第十本,可能最后一本比先前九本加起来所悟的还要多,这可能也是读书的精妙之处。
我最近读到《红楼梦》中,王夫人拿出“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给宝玉吃。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觉得这只是两种香露罢了,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我之前看到这,也未曾多想。但又因为我曾看过有人对“木须肉”这道菜的探究,讲到“木须肉”得名有一种可能是“木樨肉”的讹传,因为这道菜虽是鸡蛋炒肉,但黄色的鸡蛋点缀上去像是桂花,而木樨就是桂花。相传北京地铁1号线的一站地名“木樨地”也或跟桂花有关。于是我便明确知道了,红楼梦中“木樨清露”就是桂花香露。
我先前还曾读许燕吉的回忆录,说他哥哥将中国地图挂起来,上书“桑叶缺了”。不明所以者或许觉得“桑叶”之词是他哥哥借“桑梓”而来的情感寄托。其实是因为民国时期中国版图犹如桑叶形状,因为失了蒙古,所以现在才像“雄鸡”。
如果没有额外的知识,看到“木樨清露”也自信的认为“木樨”只是一个雅名,看到“桑叶缺了”也只觉得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寄托,总觉得这样自己就已经理解了,如何又能“求甚解”呢?
我看日本电影《小森林》的时候,曾经查过里面提及的食材:《小森林》,影片中提到的29种食材,里面有八月果,但是当我去到贵州,看到很多路边在卖的奇奇怪怪的果子,依旧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问了当地人,才知道那是我早就查过的八月果。
摘抄
摘自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2019年在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祝词:
往后四年,等待着你们的是无比优越的学习环境。你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都相信只有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再之后等待你们的会是一个“付出也未必会有相应回报”的社会。
如果你认为付出就有回报,那请记住,这不是你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那是因为你一直以来面临的环境都是有人鼓励你,推着你向前,拉着你的手,为你的进步做出肯定或褒奖。
这世上还有怎么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的人,还有想努力也无法努力的人,太过努力却身心垮掉的人,还有想努力却中途放弃的人。你们都是努力之后得到回报的幸运儿,所以,也请你们不要把所有力量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
你们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那些不受眷顾的人之上,而应该用你的优势去帮助他们,也不要逞强,勇敢承认自己的脆弱,相互支撑地活下去。
平等的要义,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而是对弱者予以尊重,尊重他们本来的样子。
过去你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而今后你们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满了不解和疑问的世界。你们即使到了一个不认东大招牌的地方,无论是怎样的环境,即便沦为难民,也要掌握生存的智慧。学习的价值不在于掌握既有的知识,而是掌握挖掘那些尚未被人发现的知识的能力。
新闻
科普和冷知识
蕉叶覆鹿
《列子》上有个故事说,春秋时,郑国有一个伙计去山上砍柴,结果碰巧猎获了一只鹿。他怕人瞧见(或许是怕人嫉妒他搞到那么大一只肥肥嫩嫩的鹿),就把它藏在坑里,盖上蕉叶,然后美滋儿滋儿的走了。
没多大一会儿的功夫,他就忘了把鹿藏在哪儿了。于是他以为,刚才是他自己做了一个梦而已。他回家时一路上念念叨叨,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打了一个特棒的鹿,还给藏起来了。他说这话让另一个伙计听见了,另一个伙计就按照他的梦去找,结果把鹿给扛回家了。
得鹿者回到家就跟他老婆说,真尼玛奇了嗨,我听见路上一个人做的梦,按照他梦里描述的去找,真找到了一头鹿。
他老婆说,你真格儿的是听别人说的?你是不是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砍柴的告诉你他打了鹿,然后你按照梦里的找到鹿,咱这不是在做梦吧?
得鹿者说,管特么梦不梦,反正我有鹿肉吃了。
话说那个砍柴的回到家,思来想去不甘心,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梦见了他藏鹿的地方,还梦见有人拿走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按照昨晚的梦,找到了那个拿走他鹿的人。俩人争执起来,就闹到了衙门。
县令说:真得鹿说是梦,真的梦里得到鹿又说是真的。现在他真的拿了你的鹿,他媳妇又说是梦里拿了你的鹿,我看根本没有鹿。但是现在摆在这一只真的鹿,你们就平分了吧。
后来县令把这个案子告到国君那里,国君一脸懵逼地说,这什么鬼案子,不会是你梦里梦见的一桩案子吧?然后国君问宰相,你说是梦不是?
宰相说:我特么哪儿知道是不是梦!能分清是不是梦的只有黄帝和孔子,现在他们都嗝儿屁了,谁还能分清楚?当然是大家怎么说就怎么是了呗。
“蕉叶覆鹿”这个典故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暗喻富贵荣辱皆是梦幻泡影。
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
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
——白居易
杌子(wù zi)
在我家山东日照,人们把板凳称作“杌子”。从小到大,这个词伴随着我的日常生活,但我也是最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杌”字是这么写的。
杌的本意是没有树枝的木头(木头墩子),非常的形象,因为光秃秃的(兀)。我想可能是先人通常会拿一段木头墩子当做坐具,后来这个“杌子”就成了板凳的代名词。
杌子只是称呼那些简易的、没有靠背的小板凳,如果有靠背,那就要叫椅子。但是劳动人民是极度包容的,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带靠背的、甚至一切可以坐的东西称作“杌子”。
当然,日照话也会说“板凳”,频率比较少,会把重音放在“板”上,发成“bǎn teng”。
但是现在“杌子”这个称呼已经越来越少了。一来大家家里都买得起坐着更得劲的有靠背的椅子,二来便捷的小板凳多是塑料或者钢筋制品,不是木头的,称呼“杌子”也不大合适,年轻人也更习惯于称呼板凳为bān dèng,不说bǎn teng了。在村里庄户人家,也多置备一些更方便的小马扎,日照人叫交叉子(jào chi zi)。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冷不丁儿,会冒出一句“拿个杌子坐着”。
所以,在看《红楼梦》甚至其它书的时候,我就对作者的方言环境很好奇。曹雪芹和山东日照没有关系,那就说明肯定不止我们那里会把板凳称为“杌子”,但我又不可能熟知各地的方言,也不可能每个地域都能有认识的朋友交流求证,这就是我自身想“求甚解”的局限性。我读完了一本书,清楚地发现了一小部分自己不知道而且无法知道的事,又不知道从何解决。
长文章推荐
当一辆红色卡车,驶向远方
视频推荐
往期分享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评论
共2条贵州自己称为:八月瓜,不叫八月果。
另外,你说梦鹿的故事我好像最近刚看过,但不知道在哪看的了,难道是在梦里,哈哈哈
哈哈哈 你在梦里评论的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