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分享第163期

image
2016年9月12日 香港·维港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吐槽

四周前我说我看了韩剧《社内相亲》,除了 get 到萨曼莎和瑞秋的梗,还被安利了三星手机,就是这个:

image

用了1个月,这个8G运存的手机跟我四年前2G的oppo一样卡。而且我发现这个手机里面App收不到消息推送,只有打开某个App的时候,这个App的推送消息才会一股脑蹦出来。

我先是 check 了通知设置,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只好去百度,遇到 a cascade of 有此烦恼的网友。因为手机的系统版本也会不断更新,你在百度找到的答案可能都过时了。终于找对之后,我就要像听课一样认认真真学习怎么设置:需要打开每个App的应用设置,找到该App的电池设置,选择“不限制”(限制该应用使用电池的话,手机会关闭该App的后台导致收不到消息)。

本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结果还是不能及时收到消息,只能继续找答案,原来在“设置 → 常规管理 → 电池 → 更多电池设置 → 自适应电池”这里有个开关,默认打开的,说是手机会自动学习我的使用习惯,限制我不常用的应用程序使用电量。所以即便我在上一步为某个程序设置了“不限制”,手机依旧可能认为我不常用这个App,不给我发通知。

你哪来的自信!

一提到“学习”我就来气,现在的那些人工智能的应用,压根一点儿也不智能。

我半夜睡眼朦胧地看一眼手机,它以为我醒了!当啷当啷就开始推通知给我……

还有,这个手机因为是折叠的,屏幕展开特别长,虽然支持广角,但是在使用微信拍照的时候不支持广角,所以,正常相机拍摄的画面是这样:

image

我如果用微信拍照发给别人就会是这样:

image

我之前用oppo,系统体验其实还不错,使我高估了安卓战队,我老吐槽华为的系统难用,跟三星一比简直强百倍。

三星手机有很多科技含量很高的功能(至少看起来这样),但是整个系统操作凌乱不堪。他们的产品设计为什么会糟糕成这样让人难理解。

我想起来,去年我给我80岁的爷爷买了一个触屏手机。因为他没有使用过触摸屏,所以我的期望也并不高,只要学会接打电话就好了,如果还能刷个视频那就超预期了。我以为我爷爷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障碍是记不住操作,但事实更加让我没想到。

因为他习惯使用按键手机,在使用触屏的时候他总想按下去,手指停在屏幕上,过一会所有的图标就开始晃动,任何操作都没法往下进行。我找遍了设置,都没有办法阻止这个“长按图标操作”,即使是调成简易模式。没两天他就说难用,扔到一边了。

Windows 11

顺便吐槽一下 Windows 11。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开始使用 Windows 11,它的界面的确非常漂亮,但是让人越来越“不会用”,找一个设置会比之前更费劲。Windows 11 右键菜单还做了简化,一些高频操作,比如解压缩,需要右键点击压缩包,再点击更多选项,才能找到“解压到……”,我表示一万个不理解。

品牌设计

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个饮料:

image

我觉得这个饮料的名字很难记,如果我想让朋友带一瓶,我就只能说“给我带个那个酸酸的什么C”。

新闻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太丑

确实太丑,但是这个教材已经用了很多年了,这个叫做“吴勇”的设计师,也仅仅是个背锅的吧。

这个所谓“网友热议”很有趣,网友为什么会热议呢,那是因为媒体在悄咪咪地引导。24日,教育部发文《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26日,媒体就纷纷跟风批数学教材。你们不会真的以为以万千网友之力就能顶上一个微博热搜叭。妙啊。

人教出版社:这是有人想故意为难我胖虎?

image
image

上海徐阿姨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栏目“话匣子”,在5月22日直播《上海此刻:公交地铁回来了》,赵宏辉、楼嘉寅两个小记者采访了一位坐地铁的徐阿姨。

看得出来,徐阿姨解封坐地铁很激动,但是她嘴瓢了,说“从出世到现在还没过过这样的日子,被关在家里不能出去,真是天大的笑话”。我非常非常地佩服这两位小记者的敏锐,一个把话筒悄悄拿开,一个把镜头悄悄移走……

在随后的“上海新闻广播”公众号发文《公共交通恢复首日,上海阿姨举着手机乘地铁:“做个视频让朋友们看了高兴一点”》里,徐阿姨的话被剪掉了,她只是成了一个特别高兴的上海市民。很多勇士不害怕自己的IP属地,评论上海新闻广播的文章说“真是天大的笑话”。

当时有1.9万人收看直播,这个事件传播的保守估计应该有上百万人。徐阿姨的话只要不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作为普通民众,并不会在这里多想什么,把话筒拿开这个动作比起让徐阿姨大大方方说出来,影响更加的“恶劣”,这就是我的不理解之处,很多新闻、言论并没有特别过线,但是媒体的一系列封删的骚操作,反而更显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

1993年的央视315晚会,作曲家闫肃写了一首《雾里看花》,29年过去,这浓雾依然没有散去。

  • 音乐:雾里看花 – 那英

微博:徐阿姨我们作证你不是这样说的。
https://m.weibo.cn/status/4771988222509293

猴痘

5月7日英国发现猴痘确诊病例,上周陆续有几个国家都出现了猴痘确诊。

猴痘和新冠不一样,猴痘首次在人身上确诊是1970年,并不是一种新型病毒。

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Universe 25”实验。我在每周分享第93期插过一篇文章《25号宇宙——老鼠乌托邦的沦陷之路!》。“25号宇宙”是美国行为学家 John B. Calhoun 进行的一项老鼠实验。

1968年,他在农场为老鼠们建立了一个乌托邦,这块实验场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可以同时满足3840只老鼠栖息、6144只老鼠饮水……但是这里的老鼠数量的峰值只达到了2200只,而且最后自然地走向了衰亡。

一开始他放入了鼠龄48天的四公四母8只老鼠, 104天后第一窝小鼠诞生,从第100-300天,差不多每55天老鼠的数量就会翻倍,达到600多只。当老鼠数量达到620只的时候,接下来约需要145天才会翻倍。

从560天开始,老鼠的数量几乎不再增长,渐渐地雄性老鼠也不再求偶,第920天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小老鼠诞生。1780天后,最后一只雄性老鼠死亡。

网上也有一些人质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其中也包括这个实验影射到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逐渐对异性失去兴趣。很多人对“同性恋”这个事情过于敏感,就会上升到道德高度否定这个实验,就像天主教要烧死哥白尼(其实哥白尼没有被烧死,烧死那个是维护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

除了“Universe 25”之外,John B. Calhoun 之前还进行过多次(这个是25号宇宙,之前至少还有24个),他在这项实验上具备了比其他人足够多的经验,我相信这个实验即便有疏漏,但必然有它伟大的借鉴之处。John B. Calhoun 几乎一辈子都在养老鼠,这种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不过他的做法激怒了当时的科学家和神学家,老鼠乌托邦的实验也被禁止了。

往期分享

image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发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