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分享第160期

image
2017年11月28日 迪拜·哈利法塔

每周五网站公众号同时发布,
过去一周值得分享的所见所得。

碎片

无题

你们不会陌生,计算机是0和1组成的。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手机里面的音乐,拍下的照片,都被转换成0和1存储在电脑或者手机里面。

这件事不难理解。

如果是文字,比如一个汉字“刘”,在计算机世界里对应了一个数字“4f60”,这是一个人为规定的映射关系。4f60是一个16进制数,它可以最终被转换成二进制数存在你的硬盘或者手机内存里面。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语言文字,和汉字“刘”一样,都可以对应到一个数字。比如韩语文字“한”对应的数字是“d55c”。

图片更为复杂一点点,是把图片上的每一个点(像素点)的颜色转成对应的数字,比如通常我在每周分享第80期讲过的RGB表示法,黑色的值是“000000”,白色是“ffffff”,一个六位数的16进制。保存一张图片,需要把这张图上每一个颜色点都转成对应的数字。

声音就更复杂了,但声音本质上是振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的振动频率转成数字。因为声音在物理界是连续的波,可是计算机在采集声音的时候,不是把每一个时刻都记录下来,而是建个一段时间采集一个点,但是这个间隔非常短,可能是万分之一秒采集一次。在一个时间内采集的数量越多,声音就越接近真实曲线(就像点很多的折线图),同时也会占用更多的空间来存储。

视频呢,其实就是连续变化的图片。

现在你理解了计算机如何存储各种媒体,你有没有发现,计算机没有办法存储气味(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基于化学反应的气味检测,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数字转成气味)。

计算机也理解不了情感,比如我爱你。

但是,人类有限的大脑(只有拳头大),也是一个物理的介质,是如何存储“情感”的呢?如果搞明白了这件事,就可以把情感存在计算机里面了。不过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对此还是毫无进展。

把文字、声音、图片转成0和1,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甚至更久。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通过“结绳记事”,一个绳子上的疙瘩,代表了这一天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现在,我们依旧用这种方法,只不过,我们把“疙瘩”转换成更为细密的纳米级的磁盘,一个磁盘,可以打上亿个疙瘩,于是我们就把事情分的更细,原来一个疙瘩代表一件事,现在一个疙瘩可以代表一个图像的一个点的颜色。

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类其实并没有进步,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压缩。

十几年前,一个U盘容量只有几百M,现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内存卡就能存1T。看起来科技在发展,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只是把东西做的更小。

现在手机有了指纹识别、面容识别,看起来我们发明了十年前没有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的科技理论已经很久没有进步了,我们只是借助了“压缩”做出了更多的东西。就像你知道1+1=2,你现在算一个是几位数的加法,可以算出来,但你需要一张草纸。草纸的出现,并不是加法的进步,只是这个社会的产能,给你提供了便捷。你从个位数上升到亿位数的计算,看起来是很大的飞跃,但并没有发生质变。

质变在社会层面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定义。你考试得了60分和59分,差别不大,及格与不及格只是人为划定的界限罢了。

再举一个例子。

如果你想把一本绝版书录入成电子版,只需要举起手机,现在很多手机都自带了文字识别的功能,拍个照片就能录入里面的文字。但是“文字识别”这个技术,至少在20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时候有电脑的人不多,更别提手机了。一方面,电子书没有普及,那个年代的人会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把纸质书变成电子版。即便一个人苦心研究文字识别的技术,也没有应用的场景。而且文字识别的前提,比如拍照技术,更高算力的系统……也不能很好的支持,所以文字识别这个技术那时候就会发展的很慢。如今它已经普及,并不是因为这个技术原理的进步,而是我们原因花更多的时间、或者更高的效率,去做了以前看起来不值得的事情。

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外卖,现在你对它再也熟悉不过了。十几年前“饿了么”刚刚诞生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只能在电脑上点餐。等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强大的用户基础才足以支撑外卖的快速发展。外卖公司也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琢磨业务,把商超、酒店、生鲜都做起来。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科技只是在不断“压缩”中找到效率,发生着量变。本质上,信息革命已经结束了。

新闻

我来自北京

所有的评论后面都加上了“IP归属地”,不太明白这项操作的意义。把这点精力,放在科技量变上不好吗?

软件应用及资源

绘画教程

五一假期我买了油画工具套装,想画这只狗:

五一假期嗖的就过去了,这项工作纹丝不动,把卖家老板的绘画教程分享给大家。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qrqu_EgH_zk7xhXXMczZg?pwd=pika 提取码: pika

往期分享

image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发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