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来自每周分享第41期,2021年又有增补。
孔灏《一年》
每到春节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起这首诗,非常像是一篇年终总结,但是和工作中的年终总结不一样,工作上要强调这一年做了些什么,而这首诗应该在说,这一年的沧桑,都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当然,因为疫情,今年我又回不成家了。
一年的雪花谢了
一年的李花开了
一年的南风把一年的月光酿成美酒
醉里挑灯
我看见了一年的芳草
染绿了一年的马蹄声
这一年谁是我的天涯
这一年 谁在等着我回家
这一年的江湖老去了多少少年
这一年我离开
我还能不能站在你面前让你知道啊
我 已经回来
这一年远了
一匹马 在岁月中扬起了它的鬓发
像是我的笔抬起
像是我的笔放下
这个世界所有沉重的问题
都可以作一声 轻轻的回答
陆游
陆游的这首诗,和孔灏《一年》有异曲同工之处:
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陆游《己未新岁》
1199年新春,74岁的陆游写下这首新春诗句,时值他65岁罢官回山阴老家,已近十载。从他“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的句子里,似乎可以察觉他泰然自处、于平凡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虽然这一年过得不尽如人意,但是新年即将来到,他还是很欢喜地想去开启。不过,对联这种极具仪式感的东西,他已经不愿意再讲究,草草地写几个字上去,反而庭前那些普普通通的花花草草让他提起兴趣,伴酒而欢。
我希望
几年前的除夕夜,拍的一张红灯笼照片。时光总是过于匆匆,而我们也总习惯于在年初岁尾做一个总结和展望。不过我想的是,愿大家在以后的每一个日子里,不需要任何的仪式感,都能够随时随地、勇敢地重新开始。
屠苏
关于春节的诗句,最熟悉的应该是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换旧符”是说,以前的人们会在门上挂上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每年新春第一天会把旧的换掉,后来演化为贴门神、贴对联。
而“屠苏”这个词也曾多次出现在和新年有关的诗句里: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看来陆游的“桃符”从来都不是工工整整地写,上文提到“桃符带草写”,这里又“小草写桃符”。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宋·成彦雄《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
——宋·毛滂《玉楼春》
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清·李慈铭《醉江仙》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还说是一种草,有的地方还指房梁上画有屠苏草的房屋。唐代韩谔在《岁华纪丽》说“元日,进屠苏”,并解释“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令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还有人说屠苏酒是华佗发明的,后来由孙思邈流传开来。孙思邈每年腊月会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住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总之传来传去,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春节
我们现在每年阴历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个日子还是袁世凯定的。
据说夏朝以春一月为正月,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以冬十月为正月。汉武帝的时候制订了《太初历》(八十一分律历),将干支纪年和节气融合,并恢复以春一月为岁首。
上面说的当然都是阴历,后来很多朝代的帝王都有改过“岁首”,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引入了西方的公历纪年,为了区分,把公历1月1日叫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后来袁世凯正式批准了这个日子,并开始了春节放假的传统。
为什么叫“春”节,因为靠近“立春”这个节气,春天就要来了。而且据说古时没有正月初一的春节,而是在“立春”这个节气庆祝的,所以很多人钻牛角说人的属相应该从立春这天开始算。我觉得约定俗成就好了,没有必要纠结的嘛。
除夕
“除”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一个“阜”字,是形旁,右边“余”是声旁,所以传说这个字之前也读“余”。“阜”的本意是土山,因为上土山要爬坡向上走,“除”字的本意是宫殿的台阶。后来“除”字引申出“当官”、“升级”的意思,再就有了“除旧迎新”之意。“除夕”就是年末除旧迎新的夜晚,在很多古文里面也叫“除夜”,比如上面提到陆游的《除夜雪》。
年、岁
岁,这个字来源于岁星(木星),古人认为木星也是绕地球转的,木星转一圈是12年,所以木星在天空中移动1/12之一的距离叫做“岁”,进而引申到:太阳轮回一年到同一个直射点的位置,进而引申到某个日期到下年某个日期的时间段。
年,这个字来源于一个人背着稻谷,意为庄稼成熟,古时中原一年收成一次。
所以岁是从一个日期到明年这个日期的时间长度(可以从任何日子开始算),年是从一月到12月这一年。岁强调的是长度,年强调的是单位。后来……这两个字混了,意思一样。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