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北京·王庄路18号院
- 音乐:万万千千 - 深海鱼子酱
碎片
诗
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
——钱澄之
春天明明还没有来,这世间却美如梦境。只是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一直都不说话呢?
艺术是什么
我想从梵高的这幅画说起:
这是一幅公认的顶尖艺术品,但是它究竟好在哪儿呢?创作者在这件艺术品中想表达什么呢,是繁盛的星空?是宁静的夜晚?我相信有很多人答不出这个问题,只能跟我一样,觉得这幅画好像还“挺好看”的。
艺术必然是高级的,不管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比起梵高的绘画,电影其实是一门比较贴近大众的艺术。比如当下热映的《你好,李焕英》,每个人都能“看得懂”这部电影,或哭或笑,被这部电影的情绪所感染。如果我问你,导演为什么要选择“买电视”和“排球赛”这两个事件,作为切入点来讲故事呢?创作者是想通过“电视”和“排球”表达些什么吗?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电影是一件综合性的艺术品,它其中的某些元素可以引起你的共鸣,但多多少少也有一部分你不能理解,或者从未想到需要理解,这些都不影响你喜欢这部电影。
那会不会有一部分人,在跟你看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从这部作品中得到比你更多的共鸣呢?会的。那是什么造成了不同的人对艺术接纳程度的差异呢?
十几年前,本山系的小品还是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演员们靠着“扮丑”和“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塑造了一件艺术作品。近年,随着老百姓文化生活的提高,随着喜欢本山大爷那代人的老去,观众们开始觉得本山系的小品“有些无趣”。为什么呢?我上面说,艺术必然是高级的,但是我绝对没有说本山系不高级。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艺术作品是“被需求”的,当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对艺术的审美是不同的。
你和梵高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你看不懂他的画,也很正常啦。(当然,艺术必然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可以让不同时间、地域的人看得懂,这样艺术才能被传播。)
那我如何才能看懂梵高的画呢?
刚才讲到电影是贴近大众的艺术。除了电影,文学也是我们最为亲近的艺术之一。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诗起头一句是“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你看得懂吧?你可能不仅看得懂,你还能猜想作者心情或许不是很好,为什么呢?说春风就是得意,说秋风就是寂寥。一个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话说透了,一定要拐个弯。话没说透你怎么能懂呢?因为你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为了能读懂“秋风”二字你是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的。
我爸有一本《恩格斯选集》,小时候我有一次拿来翻看,我爸问我你能看得懂?我心里想,书上的字我差不多都认识,怎么会看不懂呢。
韩愈的《忆昨行和张十一》开头有两句:
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
上公礼罢元侯回。
这些字也都好认,但是作者通过这样的创作表达了什么呢?要想搞懂它,你就至少要具备作者用在这首诗里面的知识储备,比如什么是“夹钟之吕”。所以,彻底搞懂一件艺术作品,你需要和创作者存在共同的认知、了解他创作的背景和情感。
艺术是一种仪式感
今天是正月十五上元节,要看灯猜谜吃元宵,这些都是这个节日里的仪式感。
如今每逢佳节,很多人还多了一项仪式感,就是发一条朋友圈。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呢?原因应该是复杂而多元的,比如上课起立是对老师和教育的尊重,比如阅兵是对国家实力和军事威严的宣告。
我不想在这里像做分析题一样列举仪式感存在的意义,我只想说我突然想到的一点:仪式感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撑。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上面说了如何欣赏一部艺术作品,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文字作品。
会讲故事的骆以军在《六个抬棺人》一文中,讲完几个故事之后,写了一段这样的总结:
商代祭祀的人,大巫师会带着整个部落的人围着一个青铜器,上面画着鼓的谱或舞的谱,大家好像在一种迷幻的状态。
那时一个人的一生,各种身份的变形和移位中,全部落的人都会透过不同阶段的仪式来陪伴你,并且监视你,让你幻度。每个人在这样的迷幻的、集体性的、祭祀的时刻,会以为他们个人跟整体是完全一致的。可是现在的我们,现在正在说上面那些故事的我以及听故事的您,我们这个时代,这些前现代的仪式已经分崩离析了。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我的听众如果有上千个,或是上万个,不同的人,如果我问每一个不同的人,你生命中第一次感觉到被遗弃的记忆是在几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画面;或是你的生命中第一次感觉到你想死去的感受是什么样子?会出现一千个一万个完全不一样的答案。因为每一次你可能被你最好的朋友背叛,你的情人跟你分手,或是你最好的哥们“把了”你心爱的女人,或者你在办公室里面,被你最好的姐妹背后捅了一刀,这对你来讲其实都是你内在的某一次死亡。可是我们再也没有古代那些仪式来陪伴我们,再也没有像先前,会有一个群体透过仪式来陪伴我们或监控我们。
这正是我们活在的这个时刻,我们所以要发动不同的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我们所想象的故事起源,所以我必须要用这样说故事的方式。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琢磨了半天,作者到底要说个啥呢?我使劲地归纳了一下,这段话的主旨大概是“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是因为我们要发动不同的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
我们“存在的源头”又是什么呢?我们之所以存在只不过因为我们作为有生命的物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而已啊。所以作者说发动故事,就是为了支撑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啊。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支撑我们活着”,而要说“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和“说秋风不说寂寥”是一个道理。他或许觉得说得太直白无法表达他想要在这段文字上寄托的情感罢了。
我想你,那就说我想你。为什么还要说“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因为三个字不够寄托情感,就好比那些商代的祭祀,摆好供品拜上三拜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跳一段舞蹈,把各种祭祀仪式的流程写入规章制度?
仪式感做得够足,我们内心才有所寄托,觉得先这样再那样有事可做了,普普通通的日子就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从而我们沧海一粟的生命体就会显得更具价值。
上面我摘自骆以军那段文字,并不是故弄玄虚说得云里雾绕,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仪式感,来支撑作者自己“去扛存在的源头”。
摄影中有种照片叫糖水片,很好看,像画一样美,但是很好看之外就没有了内容。比如你拍了一幅很美的风景,只是记录了下来,问你想表达什么呢?并没有。其实这种照片并没有什么不好,真实记录美丽的世界本身就是照片该有的意义。但倘若一个人看了无数的糖水片之后,就像一个阅尽无数美女的帝王,定会产生厌倦。接下来就意图借助构图或者色彩来表达某种“意境”。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是不断晋级的。贫困年代里,糖水就是最好的饮料,后来你发现还有好喝的可乐!再后来你端起一杯来自勃艮第酒庄的红葡萄酒对可乐和雪碧不屑一顾。一开始我说艺术必然是高级的,因为我们一定要为一件艺术创作的载体附加上额外的“意义”,这与古代祭祀硬要举行繁杂而不必要的仪式如出一辙。
所以,艺术创作是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存在的必要就是丰富了艺术品自身的生命,但这些可能仅仅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倾泻,不被观众所理解。我的每周分享也是一种仪式感,每个周五要发出去,不管成文最终是什么样子。这篇分享对你们的意义或有或无,但是它对我来说有特定的意义。
艺术就和你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一样,是他的一种表达,有些时候你没有必要搞清楚他这条朋友圈究竟想说什么,他或许只是想Mark一下这个元宵节,这是他的仪式感。
一些艺术品在创作出来之后,会被议论,甚至二次创作,将原本并没有附加额外的“仪式感”的东西重新加上更多的内涵。切格瓦拉的头像原文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肖像,并没有额外的意义,但是被传播之后被印在T恤上、物件上,结合切格瓦拉的事迹,就成了义无反顾的信仰。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品的解读不同,甚至完全有可能背离创作者的本意做出过度解读。上中学的时候我们所分析过的那些诗词的意境便是典型的例子。我前面说到如果要读懂诗词就要和作者有共同的认知,除此之外,每一个人看到同样的诗描绘的人、物、风、月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创作者本意。每个人暗自揣测一点点,然后大家再一同交流下,就会碰撞出更多的理解。我们专门建立诗歌研讨会、红学研究会……对艺术所要表达的“仪式感”的揣测又成了一门新的艺术。
新闻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2月19日,中方首次披露去年6月份在中印边境牺牲的4名英雄,好巧不巧,其中还有一位马上就当爸爸了。
20日,网友们刷屏高歌了一天,21日,就几乎看不到这个话题了。新闻的热度不超过2天,但对于那个还没出生的孩子,这件事会陪伴他一辈子。
我有看到团长怒斥敌人的视频,惊出我一身冷汗。网友评论他是真汉子,说他毫无惧色是国家的英雄。作为戍边指挥官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如何面对冲突、避免冲突升级,长官的态度、处事方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稍有不当,万一激化了矛盾,就会搭上战友的生命,搭上国家、人民的利益。
其实不仅仅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人,每一个戍边的战士,哪怕我们开玩笑说不拿枪的炊事班,也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
科普和冷知识
初
“初”这个字,相信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上初中的时候,写卷子、作业本……不知道要写它多少遍。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字难写,有时候还会拿不准左边是衣字旁“衤”还是示字旁“礻”。
“初”字是“衣+刀”,在动手做衣服第一步,就要先拿刀裁布,“刀”是裁衣首要的工具。一开始,“初”字表示做衣服的“开始”,逐渐地就用来指代开始、最初。
雨打上元灯,云掩中秋月
民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如果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见不到月亮,那来年正月十五定会是雨雪天气。很多地方讲古人的经验总结解释为气候学上的呼应效应,那当然都是胡说八道。一年365天当中,任何两天的天气都没有因果对应关系。
也有地方说,正月十五如果是雨天,那这年八月十五也见不到月亮。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中说:“雨打上元灯,云掩中秋月。”盖上元木令,木不能生火,水克火而雨打灯。是年火哀而能制金,至中秋金旺,水相泛为云,以水济火,故掩月。上元有雨,必中秋无月也。
软件应用及资源
OpenCelliD
世界上最大的开源移动基站数据库,收录了约4千万条全球移动基站数据。
最后是一个广告,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特别受欢迎,其实我也准备了一个,是MXW帮我画的,可惜最后微信没过审。这幅画我还是蛮喜欢的。我已经跟作者签约了,希望能够拉一些画画儿的活填补生计,欢迎各位客户爸爸公众号后台留言垂询。
往期分享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发表评论